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 > > 
常熟辛庄镇全域实现“退草还耕” “就算不为咱自己,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!”
来源: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3-30 08:46:56

交汇点讯 今天(3月27日),常熟辛庄镇杨中村何桥三组农户张小荣站在家门口,牵着小孙子的手,看着眼前3.5亩的草皮田正在紧锣密鼓地深翻,他感慨道,种草皮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。


【资料图】

四天前,张小荣在承包土地经营权委托协议上签字,按每亩850元的标准流转给村里。他在这3.5亩的草皮田里忙活了27年,支撑起了整个家,多少有些不舍。种草皮门槛低、投入工时少、管护要求不高,一年可以收割两茬。就以今年的行情来看,每亩地有5000元左右的收益。虽然和土地流转费相比差距很大,但看看已经板结发黄的土地,张小荣还是签了字,“国家有号召,咱老百姓就要响应,就算不为咱自己,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!”

随着张小荣在承包土地经营权委托协议上签字,辛庄镇超1万亩的草皮田,除了在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土地外,剩余的9200亩全部实现“退草还耕”。

辛庄素有“草皮之乡”的称号,贩运和种植的草皮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。种草皮让一方百姓富了口袋,但同时也欠下了“生态账”。“每次铲草皮,都要带走1公分厚的土壤。”杨中村党委书记毛国明说。

2021年,辛庄镇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防止“耕地非粮化”号召,在平墅村先试先行“退草还耕”,对该村2600亩草皮种植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。王巷桥示范基地是该村“退草还耕”后改造的第一个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。通过深翻深耕,多年扦草裸露的“黄泥”重新变回营养丰富的“熟土”。去年,该村“退草还耕”田块的小麦亩产约400公斤,水稻亩产达651.5公斤,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。

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打得好,破坏耕地的草皮田,已变为守护粮食安全的“吨粮田”。辛庄镇不但补上了生态欠账,还带动百余名“种草人”向“种粮人”转变。

曾经的草皮经纪人王正元、王亚军父子已变身种粮大户。三年来,他们相继承包近2000亩“退草还耕”田块,购置粮食收种、烘干、加工设备,并成立家庭农场。去年,父子两人的承包田共收获小麦700余吨、水稻1200余吨,销售额超600万元,帮助30多名“种草人”再就业。“虽然相比收草皮赚得少一些,但种粮是大势所趋。只有及早把握转型契机,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。”王亚军说。
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“今年秋天,全镇所有‘退草还耕’田块将‘应种尽种’。根据‘三分地养活一个人’标准测算,9200亩耕地一年能增加3万人的口粮。”常熟辛庄镇副镇长陈伟忠说。

通讯员 闵添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韩雷

编辑: 李仲勋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